4∶0,辽宁男篮干脆利落地击败浙江广厦队,夺得队史第二座CBA总冠军奖杯。回顾辽宁男篮这个赛季,征战过程跌宕起伏,并不像季后赛九战全胜所显现的那样一路平坦。辽篮的这个总冠军,真的没那么简单。
常规赛:有舍才有得
2021年10月17日,辽宁男篮以全华班阵容开启2021-2022赛季征程。挟十四运会夺冠余威,辽篮开局阶段取得三连胜。在第四轮被山西队阻击之后,辽篮以一波九连胜结束第一阶段。凭借双杀浙江广厦队的表现,辽篮力压对手以12胜1负暂居榜首。
第二阶段15场比赛,辽篮一头一尾遭遇两场惨败,23分败给北京队,可以理解为四大主力缺阵情况下的正常结果,但被缺兵少将的新疆队大胜22分,让辽篮遭到质疑。不过,在本阶段,辽篮4年来首次实现对广东队的常规赛双杀,继续领跑积分榜。
第三阶段,辽篮时隔770天重新回到辽宁体育馆,却以三连败开局,排名一度跌至第三。郭艾伦回归后,辽篮以七连胜结束常规赛,反超上海队和浙江广厦队,获得队史第二个常规赛冠军。
从38轮常规赛来看,辽篮没有过分追求成绩,而是利用常规赛让球员调整状态,为季后赛蓄力。而且,辽篮为了尽可能地保护主力球员不受伤病侵袭,常规赛某些场次牺牲成绩也在所不惜。比如第二阶段首场比赛,辽篮轮休了郭艾伦、韩德君、张镇麟和李晓旭,战略上放弃的意图非常明显,这在以往的辽篮比赛中是很少见的。而第三阶段开局两连败之后,教练组并没有冒险让郭艾伦复出,虽然这让球队咽下了三连败的苦果,但得到充分休息的郭艾伦在季后赛首场就打出“40+10”的数据,足以证明辽篮教练组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经过两个赛季总决赛的历练后,本赛季的辽篮更加成熟。这不仅体现在球员身上,也体现在主帅杨鸣身上。怎样看待常规赛和季后赛?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非常考验教练的执教艺术。2018-2019赛季,辽篮在常规赛取得了刷新队史纪录的25连胜,却在临近季后赛的时候伤了韩德君,教训不可谓不沉痛。
作为一支志在总冠军的球队,常规赛对辽篮而言,其实就是一个排位赛。想明白这一点,就不难理解辽篮在常规赛一些场次做出的选择。在沈阳赛区三连败期间,杨鸣身上承担着巨大的压力,外界甚至传来“下课”的声音,但回过头来看,对比广东队、浙江广厦队等球队在季后赛遭遇的伤病潮,能以“齐装满员”状态进入季后赛,个别场次采取选择性放弃的策略是值得的。
外援: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参照“超级外援”的标准,无论是弗格还是莫兰德都不合格。和人们印象中的小外援不同,弗格在进攻端显得过于“谦虚”,个人攻击欲望有限,在常规赛甚至有过单场比赛得分不上双的尴尬,这让很多球迷开始怀念哈德森。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在郭艾伦成长为球队最主要的攻击手之后,辽篮近几个赛季在进攻端始终由国内球员主导,弗格的出手权注定会受到限制。另外,在高诗岩租借离队、年轻后卫还不能独当一面的时候,辽篮外线缺少一个“防守尖兵”。弗格防守意识强,心甘情愿地承担起教练组安排给他的“脏活累活”。辽篮是CBA少见的用小外援去防对方小外援的球队,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防守端的情况下,再指望弗格在进攻端打出很高的得分数据,未免强人所难。
事实上,在常规赛后期郭艾伦打打停停的阶段,弗格也在不断校正自己的投篮准星。第三阶段的10场比赛,弗格只有3场比赛得分没有超过20分。进入季后赛,随着莫兰德状态复苏,弗格的出场时间受限。辽篮教练组采用的策略是,在比赛中段拿出几乎整整一节的时间让弗格“放开抡”,最大限度地发挥他在进攻端的效率。而弗格也没有让人失望,半决赛第二场的第三节和总决赛第二场的第二节,他都有过单节得到14分的高光表现。
自常规赛第二阶段代表辽篮出战以来,莫兰德迟迟没有找到比赛感觉。在进攻端,莫兰德接球之后往往只是象征性地做一个假动作,然后就把球分出去,存在感非常低。他的场均得分数据从上赛季在山西队的14.3分锐减至不到7分,他也因此被很多球迷贴上了“水货”的标签。
从常规赛收官阶段开始,辽篮教练组改变了对莫兰德的使用策略,在进攻端给予他一定的出手权。此举成功地“激活”了莫兰德,在进攻端打得开心的情况下,莫兰德在防守端的表现也越发出色,逐渐显示出防守“大闸”的本色。
进入季后赛,莫兰德在球队中的战术地位越来越高。尤其在与广东队的三场半决赛中,莫兰德在内线完全限制住了对手的突破,这成为辽篮能够横扫对手的“胜负手”。与浙江广厦队的总决赛,莫兰德越战越勇,保持“场均两双”的效率。值得一提的是,莫兰德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同时拥有CBA、NBA总冠军头衔的CBA外援。
近几个赛季,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CBA球队在外援的选择上越来越趋于慎重,不再盲目追求可以“大包大揽”的超级外援。不难看出,辽篮寻找外援的目的性非常强,小外援需要在有球和无球之间自如切换,兼具得分和防守能力;大外援则需要在四号位和五号位之间摇摆,能护筐,能封盖,移动能力强。从这个角度来说,弗格和莫兰德或许不是目前CBA数据最好的外援,但一定是最适合辽篮的外援。
(辽宁日报记者 李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