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赛季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CBA)即将于10月10日拉开战幕,上赛季“黑马”吉林队已于近日集结赶赴杭州赛区,球队主力后卫姜伟泽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谈到了今年夏天参加国家队集训和征战亚洲杯的收获,表示自己对未来有新的期待。
亚洲杯火线支援 首个国家队进球最难忘
结束上赛季CBA季后赛征程后,姜伟泽入选中国男篮二队,随后被国家队紧急征召参加了在印尼雅加达举行的男篮亚洲杯和在哈萨克斯坦举行的世界杯预选赛第四窗口期比赛。回顾总结今年夏天的经历,姜伟泽表示自己收获了信心,未来仍需努力。
在男篮亚洲杯12人参赛名单中,后卫线上人数众多,其中不乏赵睿、孙铭徽、徐杰等“国家队常客”,不过首次代表国家队出征大赛的姜伟泽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个小个子投手表现相当沉稳,在亚洲杯场均出场的15分钟里,三分球命中率达44%,并多次投进关键球。
小组赛第一场对阵韩国队,比赛进行到第三节还剩四分钟时,快攻中姜伟泽左侧45度角三分线外接球,调整、起跳、出手,一气呵成,球应声入网。电视转播画面捕捉到,姜伟泽刚欲庆祝首个国家队进球,忽然意识到要防守对手的反击,于是松开了半握的双拳,转而凝视着正在发球的韩国队员。
“那个进球对我的意义非常大。”
首次代表国家队征战的姜伟泽还略显懵懂,但出手的果断却令人印象深刻。
对阵巴林队的关键比赛中,姜伟泽迎来了亚洲杯的高光表现,替补登场的他在第三节连续命中远投,成为国家队最终一分险胜的“功臣”。
谈及屡次扮演“关键先生”角色,姜伟泽表示,此次出征心态放松但也憋着一股劲儿。“这次去国家队没有给自己太大压力,虽然之前也没参加过集训,和队友在默契上还有些欠缺,但我没怀疑过自己,很感谢大家对我很信任,只要上场就会全力以赴。”
国家二队的高质量集训,也是姜伟泽能够保持良好状态、赛场上稳定发挥的重要原因。“队伍里有很多优秀的年轻球员,每一天的训练都很系统,让我保持了良好状态和竞争力。”姜伟泽说。
2018年和2019年先后入选U18和U19国家队,今年夏天又火线加入国家队,姜伟泽完成了他的球场“三级跳”。
新赛季球队目标清晰
姜伟泽2000年出生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从小学开始接触篮球,在初二的一次比赛中被吉林篮球名宿孙军发现,从延吉来到长春,随后入选吉林男篮青年队,并于2018-2019赛季正式征战CBA赛场。
身高1米81的他在篮球场上并不占优势,然而,凭借刻苦的训练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姜伟泽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
四个赛季的时间,姜伟泽稳扎稳打,逐渐在球队站稳了脚跟。常规赛出场时间从场均22.6分钟到37.9分钟,场均得分从7.8分到17.6分,如今,他已成为吉林男篮不可或缺的得分手。
今年夏天,姜伟泽与吉林男篮的新秀合同到期,双方续签五年。面对不断提升的知名度和身价,外界猜测或许他将离开吉林男篮,但姜伟泽还是选择了续约。“我从小一直都在吉林队,是吉林队给了我这一切,所以我选择了再为球队效力。”
上赛季,吉林男篮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季后赛首轮爆冷双杀北京男篮晋级八强,创造了球队近8年来的最佳战绩。着眼新赛季,姜伟泽表示球队目标清晰,“第一目标还是要确保进季后赛,然后希望能更进一步”。
吉林男篮经常排出7至8人的轮换阵容,凭借精准的外线投射和防守反击战术,以及球员长时间默契的配合,常常能够“以下克上”,在联盟中被称为“巨人杀手”。
归队不久的姜伟泽也在慢慢调整自己的状态,他坦言,训练中偶尔会出现跑位出错的情况,但是队友们都很宽容、很耐心。“虽然大家一个假期没见面了,但是球队团结的氛围一直都在。”新赛季,吉林男篮换帅,王晗离任,崔万军执掌教鞭。此外,与球队续约的外援多米尼克·琼斯已于9月初归队,新赛季还将兼任助理教练。即将迎来与老搭档琼斯共同征战的第五个赛季,姜伟泽表示两人已非常默契,“各自的特点,擅长的打法,在场上一个眼神就知道了”。
个人目标:希望每年都比前一年更好
虽然有着出色的投篮命中率,但受制于身高、移动等客观因素,姜伟泽坦言,自己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自己还是一个投手,距离全面型后卫还有一定距离。”
攻强守弱、投篮稳定性较强、组织串联能力偏弱是姜伟泽在技战术上的优势和短板。姜伟泽告诉记者,自己从小的训练就会在投篮方面花费更多精力,这也为他如今的打球风格奠定了基础。“确实防守上会吃力,意识上差一些,身体方面也有劣势,这些方面都是自己未来要努力(改变)的方向,希望未来能够一点点成长,慢慢变好。”姜伟泽说,“下一步要提升自己‘穿针引线’的本领,有机会优先考虑传给内线球员。”
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历练,姜伟泽说,自己收获很大,不仅看到了与世界优秀后卫的差距,同时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心。“作为一名投手,出手一定要坚决,现在教练和队友很信任我,大家都知道我的特点,相信我能投进,未来我也要努力保持这份自信。”
CBA联赛开赛在即,姜伟泽充满期待:“新赛季期待自己能够承担更多,更好地帮助球队,每一年都比前一年更好一点。”
(文/李典、曹奕博、郁思辉、周万鹏)